9月17日,“开饭咯!”上午11点刚过,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前卫街道广福小区的社区幸福食堂广福一期助餐点,不少老人已拎着饭盒排起了长队。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一环,每日平均有150余人在这个社区幸福食堂就餐。

饭点,广福小区社区幸福食堂广福一期助餐点排起长队。人民网 王娴摄

到了饭点,广福小区社区幸福食堂广福一期助餐点排起长队。人民网 王娴摄

2019年至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过5600亿元,年均增长11%。在云南,省政府连续13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为民生实事,连续2年将“老年幸福食堂”建设纳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强力推进。

如今,云南正以幸福食堂为支点,推动养老服务从“基本保障”向“品质享老”“多元供给”升级。让老年人不仅能吃上“家门口”的热乎饭,还要“吃好饭”,成为云南省“一老一小”关爱服务行动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

“调模式+‘换配方’”

疏通幸福食堂运营堵点

走进广福小区社区的幸福食堂,谁能想到,这家日均接待150余人的食堂,曾是“菜品少、味道差”的“将就食堂”。

去年,为找到幸福食堂运营中的堵点,广福小区社区党委书记丁川明挨家挨户走访,摸清社区老年人想要菜品“健康可口”而非“低价”的需求后,便放弃引入第三方运营幸福食堂的模式,请来社区内厨艺高超的曹艳梅,牵头组建起“社区主管+能人承接+志愿者参与”的全新运营团队。

曹艳梅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定价:每餐两荤两素一汤,60岁以上12元、60岁以下14元。对于价格上涨的情况,她说,“我们首先要让提供的饭菜能值这个价!”

为让涨价“站得住脚”,幸福食堂在菜品质量上下功夫:安排专人负责食材采购,每天在3个社区幸福食堂群内实时分享菜品。广福小区社区居委会则从菜单设计、食材采购、菜品制作到价格制定、送餐路线全程参与管理,于每周一召开例会,收集用餐反馈、解决运营难题。

无独有偶,盘龙区金实社区的幸福食堂曾因客源有限而经营不善,今年由社区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睿慈餐厅参与运营,创新采用“分时段供餐”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顾客。

考虑到老人与年轻人的用餐习惯差异,该幸福食堂实行11点开餐优先供应杂粮、窝窝头、豆腐羹,贴合老人需求;12点半后再上架重口味菜品,适配年轻人的就餐特点。这一小巧思,让不同人群吃得满意。

不止上述两家幸福食堂,近年来,云南各地积极盘活社区闲置资源,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辖区养老机构,解决辖区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幸福食堂运行过程中,针对经营不善、人流量不多等问题,各地政府又创新推出“社会组织+助餐服务”“物业企业+助餐服务”“餐饮企业+助餐服务”“养老机构+助餐服务”等模式,实现助餐服务的长期性、多元化、个性化,让老年人吃得丰富和健康。截至目前,云南省建成并投入运营幸福食堂或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站点760个,实现县级全覆盖。

金实社区幸福食堂工作人员正帮助老人打菜。人民网 王娴摄

金实社区幸福食堂工作人员正帮助老人打菜。人民网 王娴摄

“幸福食堂+N服务”

功能延伸为品质享老“造血”增效

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如今,幸福食堂还有了新功能。

近年来,云南以“幸福食堂”为基础,通过“幸福食堂+N服务”模式将助餐功能向推动移风易俗、基层治理、日间照料、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延伸。在老年幸福食堂周边配套建设农家书屋、综合活动室等功能性场所,打造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顾、社会救助于一体的“一刻钟”居家养老幸福家园。

在曲靖市沾益区炎方乡新屯村幸福食堂,餐前,苗族老人教汉族邻居跳芦笙舞;饭后,彝族阿婆向回族姐妹传授刺绣技艺——这样的民族团结图景,早已成为这个幸福食堂的日常。

这个能容纳100人的村级幸福食堂,不只是村里老人的“吃饭地”,更是各族群众的“连心站”。新屯村委会把民族政策宣讲、非遗传承课堂搬进幸福食堂,利用“餐前一刻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饭菜还没上桌,先听一段政策、学一手非遗技艺,幸福食堂热闹了起来,村中老年人的生活也充实了起来。

老人们在均良村幸福食堂用餐。赵庆祖摄

老人们在均良村幸福食堂用餐。赵庆祖摄

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的少数民族村寨均良村,纳西族民居旁的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游人如织,村里许多老人曾面临难题:由于青壮年大多忙于接待游客顾不上家,老人们往往只能以冷馒头和咸菜简单应付一顿午饭。

如今,一座以老年人就餐、老年人文娱活动中心等为一体的幸福食堂综合小院,不仅让老人们吃上了热乎可口的饭菜,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温馨空间。走进这座食堂,院里满是暖意:不到饭点,老人们早早聚在一起喝茶、看电视、下棋、聊天……除了设有图书阅览室、休闲娱乐室、日间休息室,这里的“定制科目”更贴心——免费理发、免费拍照、跳舞课程定期开办。

《云南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在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功能。

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老年人不仅能在“家门口”就吃上热乎饭,还将享受到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上门探视、生活照料、帮扶救助等服务。

“政策托底+监督赋能”

护航幸福食堂可持续发展

幸福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幸福滋味”。可不少老年人担心:幸福食堂如何可持续?

其实早在去年3月,云南省民政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不仅明确要构建覆盖城乡、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网络,更创新提出“五个一点”多元筹资机制——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为幸福食堂注入持续发展的资金活力,让幸福食堂的“烟火气”有了政策托底。

据云南省民政厅数据,2021年以来,云南已投入6000万元设立老年幸福食堂建设补助制度,根据服务场地大小、覆盖老年人数等实际情况,对示范型、综合型、原餐饮单位挂牌型老年幸福食堂给予3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建设资金补助,从硬件上为食堂搭好了“骨架”。

多元资金筹措模式也在云南遍地开花:大理州创新幸福食堂资金筹措方式,通过全州景区门票收益分成等方式为700余个“幸福小院”补助老年助餐工作。曲靖市沾益区金龙街道东海社区依托“乡贤理事会”,倡导乡贤开展爱心捐赠,为辖区年满80周岁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晚餐。

昆明市广福小区社区内老人正在用餐。人民网 王娴摄

昆明市广福小区社区内老人正在用餐。人民网 王娴摄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为食堂解难题的“细枝末节”里。昆明市官渡区双龙桥社区幸福食堂曾因不是“一户一表”,每月要承担数千元商业水费,经营者愁得夜不能寐。云南省纪委监委以“发点球”式监督,督促水务部门牵头整改。26天里,人大代表奔走建言、供水单位上门勘查、多部门合力协商,为食堂装上了独立民用水表——水费一下降了30%,每月省下的钱让食堂运转更稳健。

除了让老年人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今年4月,云南省民政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方案,明确自印发之日起至12月,将对养老机构食堂、其经营企业及供餐单位开展专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切实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云南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云南省养老服务幸福食堂系统”,借助大数据决策分析与智慧化技术,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服务优化—全程监管”的全链条闭环体系,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